牙齿矫正到底值不值得做?正畸科医生3个关键点
中午照镜子发现牙缝越来越大,拍照总下意识抿嘴,啃玉米时门牙使不上劲——这些细节都在提醒你可能需要正畸了。作为从业12年的正畸医生,我遇到太多患者带着同样的困惑:"我这个年龄还能矫正吗?""钢牙套和隐形矫治器该怎么选?"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方式,说说关于牙齿矫正那些事。
牙齿不齐不只是美观问题
很多人觉得矫正就是为了笑起来好看,其实歪斜的牙齿就像错位的齿轮。临床数据显示,超过70%的牙齿拥挤患者存在刷牙死角,牙周炎发病率是正常咬合者的3倍。有个28岁的程序员患者,长期牙龈出血没重视,等来就诊时已有6颗牙齿出现松动。通过矫正重新排列牙齿后,不仅改善了咬合关系,刷牙出血的问题也迎刃而解。
咬合异常还会带来连锁反应。前年接诊的舞蹈老师,常年偏侧咀嚼导致左右脸不对称,连带着出现颞下颌关节弹响。经过一年半的正畸治疗,现在她终于能自如地做大幅度的面部表情了。
这些情况建议尽早矫正
看到孩子新长出的门牙像兔牙一样翘着,很多家长会问"要不要等换完牙再说?"其实有些问题越早干预越好。比如地包天,好在4-6岁乳牙期就开始观察;而常见的牙列拥挤,一般建议12岁左右恒牙替换完成后介入。
成年人也不用担心"为时已晚",我们矫正过58岁的企业高管。虽然治疗周期比青少年长3-6个月,但终同样理想。关键是要先拍全景片检查牙槽骨状况,就像盖房子前要勘测地基一样。
主流矫正方式怎么选
现在常见的金属托槽早已不是"铁齿铜牙"的模样,新一代自锁托槽体积缩小了40%,复诊间隔能延长到8周。而隐形矫治器确实美观,但需要每天佩戴22小时以上,更适合自律性强的上班族。
具体选择时要考虑三个维度:一是矫正难度,复杂病例可能更适合传统托槽;二是职业需求,主持人、空乘往往倾向隐形矫正;三是预算规划,不同方案价格差异能达到2-3倍。上周有位新娘特意选了陶瓷托槽,拍摄婚纱照时只要暂时取下橡皮链就行。
矫正期间要注意的细节
刚开始戴矫治器的那周,可以备些酸奶、土豆泥这类软食。有个大学生患者没注意,第就啃鸡翅导致托槽脱落,来回诊所又耽误了两周时间。现在我们都建议患者随身带正畸蜡,遇到磨嘴的情况随时保护口腔黏膜。
保持器的重要性很多人低估了。去年复诊的客户中,有3位因为偷懒不戴保持器导致牙齿回移,不得不二次矫正。通常年需要全天佩戴,之后逐步过渡到夜间佩戴,具体要根据医生的个性化建议。
后想说,牙齿矫正就像给牙齿搬家,需要给它们适应新位置的时间。每次复诊加力后的3天酸胀感是正常的,如果出现持续疼痛或托槽松动要及时医生。一口整齐的牙齿带来的不仅是美观,更是未来几十年口腔健康的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