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牙前需要知道的7件事:医生教你避坑
“这颗牙非拔不可吗?”几乎每个患者躺在牙科椅上都会问这句话。作为从业15年的口腔医生,我见过太多因焦虑而发抖的手,也听过各种关于拔牙的离谱传言。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语言,把拔牙这件事从头到尾说清楚。
什么情况下必须拔牙?
牙齿就像老房子的承重墙,能保留尽量保留。但出现以下情况时,拔牙可能是佳选择:蛀牙已经牙根、智齿反复发炎、牙齿松动影响咀嚼、矫正需要腾出空间。上周有位程序员就是拖到脸肿成馒头才来拔阻生智齿,其实三个月前体检时医生就提醒过他了。
上午拔牙真的更不容易出血吗?
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其实是个误会。人体凝血功能24小时都在工作,关键在于是否空腹、是否过度疲劳。建议选择早上是因为多数人经过整夜休息状态较好,而且术后出现不适还有充足时间处理。我常跟患者说,与其纠结时间,不如提前充足睡眠。
拔牙全过程分几步?
规范操作的拔牙就像标准作业流程:先拍片评估牙根形态(避开神经血管),局部麻醉后等待3-5分钟让麻药生效,用器械逐步松动牙齿,后轻轻取出。整个过程快的话5分钟,复杂智齿可能需20分钟。那种“拿钳子硬拽”的场面只存在于影视剧,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用牙挺先做脱位。
打麻药到底有多疼?
实话实说,进针瞬间会有像被蚂蚁夹的刺痛感,但现代超细针头配合表面麻醉凝胶,疼痛感已大大降低。我常用“倒数计时法”:当患者数到3时其实已经注射完成。关键是保持放松,越紧张越容易觉得疼。上周给一位插画师拔牙,她全程抓着素描本分散注意力,事后说比想象中轻松多了。
拔牙后必看的护理指南
咬着棉球40分钟不是随便定的——这个时间刚好让创口形成稳定血凝块。24小时内别漱口、别吸管喝水(负压会扯掉血块),吃温凉软食。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:很多人以为流血越多愈合越快,其实刚好相反,平稳形成的“血痂”才是佳保护层。记住这个口诀:不舔不摸不折腾。
哪些传言害人不浅?
“拔智齿能瘦脸”纯属错觉,脸型由颌骨决定;“拔牙伤大脑”更是无稽之谈,牙根和颅脑还隔着厚厚的骨板。危险的是听信“熟人经验”乱吃止痛药,有位患者混合服用三种药导致胃出血,其实医生开的洛索洛芬钠片足够应对常规疼痛。
特殊人群要注意什么?
高血压患者需提前控制血压,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,孕妇尽量避开孕早期和晚期。有位妊娠6个月的准妈妈智齿发炎,我们采取分次保守治疗,等分娩后再处理。现在她宝宝都上幼儿园了,那颗智齿也拔除了。
后提醒大家:拔牙虽是小手术,但选择正规机构关重要。下次见到穿白大褂的不用发抖,我们工具箱里早就不只有锤子和凿子,现在连超声骨刀都是标配了。记住,好医生永远会把你的利益放在位,该拔的牙不拖延,能保的牙不盲拔。


